在連續的暴風雪中,中科院天山積雪與雪崩研究站(以下簡稱“積雪站”)迎來了2019年春節,這也是積雪站工作人員王海存一家在這里過的第19個年。
國道217和218線是連接新疆天山南北的交通命脈,在兩條道路的交匯地段,正是積雪站所在區域。這里尚未通電,沒有手機信號,“年貨是我媳婦的哥哥開車送來的,有些蔬菜和魚。”王海存說。
由于山上只有這一家人,年味也不如其他地方那么濃重。對王海存一家來說,更重要的事情是每天將觀測數據準確地傳輸到科研人員手中。大年初二一大早,與往常一樣,王海存起床到院落中,觀測氣象站的11個氣象要素,這樣的氣象觀測每天進行3次。雖然積雪站逐年增加了更加精準的儀器,可以部分代替人力,但是雪深、雪層溫度、密度等數據只能依靠人工測量。
積雪站建于20世紀60年代,位于海拔1776米的天山深處,這里冬季降雪頻繁,雪期大于150天,附近共有64個雪崩頻發點。出于現場工作的必要性,站址選在了雪崩最頻繁的地方。在這里呆的時間久了,王海存也可以溫度、雪的厚度等要素,判斷出什么時候會發生雪崩。
科学新闻
除夕當天,這里發生了一次雪崩。王海存說:“這次雪崩離積雪站大約100米,造成了將近一個小時的堵車。路上沒有手機信號,我們幫司機聯系了推車,最終讓大家都安全通過了這個路段。”
積雪站是我國目前唯一的積雪雪崩研究站,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李蘭海的團隊常年參與和主導雪害防治研究,為雪崩易災區提供了技術保障和科研基礎。
“年底就能通電了,以后的科研、生活應該會更加方便,我們也會繼續堅守在這里”。王海存一家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